草藥師劉伯俊拍攝

假苦瓜

 假苦瓜Jiǎ Kǔ Guā
假蒲達、包袱草、風船葛、鬼燈籠、三角泡、三角燈籠、金絲苦楝、眼睛草
清熱,利水,涼血,解毒。治黃疸,淋病,疔瘡,水泡瘡,疥癩,蛇咬傷。
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無毒
肝經、腎經


  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 

【出處】 《生草藥性備要》
【拼音名】 Jiǎ Kǔ Guā
【別名】 假蒲達(《本草求原》),包袱草、風船葛(《廣州植物志》),鬼燈籠、三角泡、三角燈籠(《廣西中藥志》),金絲苦楝、眼睛草(《泉州本草》)。
【來源】 為無患子科植物倒地鈴的全草。夏、秋季採收。
【原形態】 一或二年生纏繞草本,質柔,高約4米,多少被柔毛。莖和枝有明顯的槽紋。葉通常2回出複葉,互生,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長約5~9厘米,銳尖頭,邊緣具粗大鋸齒,光滑無毛。花序腋生,梗長5~7厘米,近頂端部分枝處有2、3枝卷鬚。花數朵成近傘形的聚傘花序;兩性花,萼4片,外2片稍小;花瓣白色,4片,大小不等,其中兩片特大,常與萼片粘合,基部之上有大而扁平的鱗片1枚,其他2片有冠狀鱗片1枚;雄蕊8,子房上位,3室;雄花與兩性花相似,而雌蕊退化。蒴果,膜質,膨脹成倒卵形,有三棱,先端截頭狀,常被柔毛。種子黑色,球形。花期7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 生於曠野、村邊及灌叢中。分布我國西南及廣東、廣西、台灣等地。產廣東,廣西、福建等地。
【性狀】 乾燥全草,莖粗2~4毫米,黃綠色,有深縱溝槽,分枝纖細,多少被毛,質脆,易折斷,斷面粗糙。葉多脫落、破碎而僅存葉柄,2回出複葉,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暗綠色。花淡黃色,乾枯,與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於花序柄頂端,下方有卷鬚。氣微,味稍苦。以全草葉多、足干為好。
【化學成份】 風乾的種子含水分%,灰分3%,總氮量2%,有機磷酸化物2%和脂肪油32%。
種子油的甘油酯中含廿(碳)烯-11-酸42%,棕櫚酸3%,亞麻酸8%,亞油酸8%,油酸22%露,硬脂酸2%,花生酸10%,低分子量的酸和C22酸,共5%。種子油的特點是含氰脂約55%,其中49%是1-氰-2-羥甲基丙烯-2-醇-1的甘油二酯。6%是1-氰-2-羥甲基丙烯-1-醇-3的甘油二酯。
種子中尚含豐富的粘液質、皂甙。
【藥理作用】 種子油對麻醉狗有降壓作用,開始快,持續1.5小時;種子的醇提水溶液的降壓作用能持續2~4小時。
【性味】 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苦,性寒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辛甘淡,微寒,無毒。"
【歸經】 《泉州本草》:"入肝、腎二經。"
【功效與作用】 清熱,利水,涼血,解毒。治黃疸,淋病,疔瘡,水泡瘡,疥癩,蛇咬傷。
①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涼血消瘡,去黃氣,理蛇傷。"
②《嶺南採藥錄》:"煎水洗疥痛,少入服劑。"
③《南寧市藥物志》:"消炎解毒,內服外敷治蛇傷及小兒睾丸熱腫。煎水洗滌治白泡瘡及陰囊腫痛。"
④《廣西中藥志》:"治小兒頭瘡及水泡瘡。"
⑤《泉州本草》:"清熱解毒,逐血祛瘀,通五淋,利小便。主治諸淋,大小便不通,跌打損傷。"
【用法用量】 內服:煎湯,3~5錢(鮮者1~2兩)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【附方】 ①治諸淋:干倒地鈴三錢,金錢薄荷二錢。煎湯服。
②治大小便不通:干倒地鈴五錢。煎湯沖黃酒服。
③治糖尿病:棕仔草鮮草二兩。煎服。
④治跌打損傷:倒地鈴三至五錢。研末,泡酒服。
⑤治疔毒:倒地鈴鮮草合冷飯粒及食鹽少許搗敷患處。(①方以下出《泉州本草》)
⑥治百日咳:倒地鈴乾草三至五錢。水煎調冰糖服。(《閩南民間草藥》)
【摘錄】 《中藥大辭典》





<<返回首页    <<返回上一页

南方天然中草药保健堂Copyright 2112 golden section Co., LTD
2008年旧版资料
从这里进入2008旧版
友情链接: 南方网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醫師日誌 香港政府機構 中原地圖 中國地圖(百度) 經典中醫古籍 方藥古籍 iciba愛詞霸 網論中醫藥發展觀 Yahoo字典 本草綱目 濟陰綱目 神農本草經 《中醫方劑學》 《中醫診斷學講義》 《醫方大成》 中國醫學大成(10) 《舌苔圖譜》 中醫辭海 中 中醫世家 菩提网络 古方中醫網 智慧型速成簡易倉頡輸入法 傅青主女科 難經 中医临床研究 《现代临床医学》编辑部 中药材天地网 中國最長壽人李清雲中醫師 中藥圖典 中藥材名稱表 中藥材名稱圖像數據庫 中藥名稱大全 中藥圖譜大全 中草药图片大全